歡迎光臨管理者范文網
當前位置: > 工作報告 > 實習報告

城市生態(tài)個人實習報告怎么寫(精選6篇)

發(fā)布時間:2025-06-22 17:00:03 查看人數(shù):15

城市生態(tài)個人實習報告

【第1篇】城市生態(tài)個人實習報告怎么寫1400字

城市生態(tài)個人實習報告

一、實習概況

1.實習目的:通過自己的所見所聞,以及同當?shù)鼐用窕蚬珗@游客的交流,增進我們對于城市生態(tài)系統(tǒng)的基本要素、城市人與環(huán)境關系的認識,以及了解人們對于環(huán)境的真正需求。

2.實習路線及內容:____年4月5日,早八點,在北大逸夫二樓前集合出發(fā),經圖書館至燕南園,停留進行觀察調查;經靜園至翻尾石魚;從北大西門出至蔚秀園及承澤園,解散進行調查;在海淀公園調查后,經六郎莊、北京城市綠化隔離帶、京密引水渠,從南如意門進入頤和園,沿昆明湖南岸、頤和園北岸、萬壽山北坡一路觀察,聽取老師講解;約14:30實習結束。3.實習達到的目標:通過老師的講解以及自己的觀察,將課堂上講授的知識同實際聯(lián)系起來,發(fā)現(xiàn)原來我們身邊有許多細節(jié)都被我們忽略了,一些習以為常的事情背后還有大文章。通過實習,也認識了一些動植物,增加了知識。

二、實習記錄

1.逸夫二樓經圖書館至燕南園途中:在圖書館前回望,通往東門的那條路,左邊是繁忙的建筑工地,右邊是教學樓,僅有的那片可憐的草坪是看不到的。雖還是春天的早上,但還是給人一種熱的感覺。也許因為是新建不久的,路兩旁幾乎沒有一棵樹。北京春季多風,有時還會夾雜著工地上的土,形成一個小型“沙塵暴”,令這條路有些讓人望而卻步,尤其是在夏天,大家都要低頭疾走,當然這種情況在出了東門以后也沒有得到緩解。缺乏綠色,也使這條路讓人感到很暗淡,有些過于嚴肅。不能說這條路上完全沒有綠色,還有一片草坪。關于它我問了問周圍的同學,有的說沒什么感覺,有的說它晚上還不錯,還有的說剛來的時候覺得綠油油的挺好,后來就沒注意了。我覺得這和人的心情有關,剛入學當然覺得什么都好,后來也就沒心情注意了,還是“低頭疾走”要緊。晚上其實是草坪里的燈好看。這么說來它存在的意義似乎不大,不如種些樹,因為在地學樓前,我覺得弄成一個小型的實習場地,大家可以分辨分辨巖石,認識認識植物,比在屋子里印象要深刻。老師還提到如何設計這條路以配合圖書館及周圍景物的問題。2.“世外桃源”——燕南園:

(1)老師在園內一片草地中講解:了解并認識了一些植物,如耐踐踏的車前草,開著紫色小花的二月蘭,堇菜和蒲公英等。這些野生的植物不需要人們特殊的.照顧,自生自滅,但是生生不息,二月蘭謝了,三月蘭花開,種類更加豐富。

(2)自己在園中的觀察:與園外相比,園中的人工雕琢很少。墻角,路邊都長著野花。注意到園中很少有鐵柵欄,草地的邊界都是由一種植物,再在上面簡單的架一根竹竿組成的。植物都是活的,長葉開花后應該很漂亮。我想這個效果是鐵柵欄無法擁有的。在里面還看到三只野貓,兩白一黃。

(3)同園內居民的交流:有一位40多歲的叔叔在自家門前的地里給玉簪花分株,訪問中他說這一小片地里的植物都是他種的。問他住在這里同住在樓房哪個好,他說當然是這里好,因為這里人的密度小,活動空間大,還可以種花草。在詢問一位住在園中30多年的老大爺時,他指著園中的一個花壇說,那里以前是一個游樂場,現(xiàn)在修了反而少了個娛樂的地方。在問及住在此處還有什么不如意的時候,被訪的人一致對園內的公廁表示不滿,說不僅環(huán)境差了,而且人也雜了。有一位50年代就居住在這里的老奶奶說這里的植被亂七八糟的,自己想種點花,又會被人折走。靜園:據老師介紹,這里以前是一片蘋果樹林,但為修草坪被砍掉了。靜園的草坪可以任人踐踏,目前黃綠相間,野草為綠。

寫報告經驗14人覺得有用

城市生態(tài)個人實習報告怎么寫

做一份實習報告其實挺講究的,特別是關于城市生態(tài)這類主題,需要把看到的、學到的都整理清楚。開頭部分得先把實習的基本情況交代一下,比如時間地點,還有負責的老師是誰,這樣顯得正式。當然,如果記不太清具體日期也沒關系,大致說個時間段就行,畢竟不是考試。

接下來就是講實習內容了。這部分要詳細點,把自己參與的具體工作列出來,像觀察植物分布、記錄空氣質量數(shù)據之類的。記得用專業(yè)術語,像“植被覆蓋率”“大氣污染指數(shù)”這種詞兒,這樣顯得專業(yè)。不過有時候寫的時候可能就顧不上這么多,想到什么寫什么,反正大體能表達意思就行。

分析部分也很關鍵。要把收集到的數(shù)據好好梳理一下,看看有沒有什么規(guī)律或者異?,F(xiàn)象。比如說發(fā)現(xiàn)某個區(qū)域綠化帶的植物種類特別少,就得琢磨下原因,是人為破壞還是自然條件限制。這里頭要是寫錯了也沒關系,只要不是太離譜,讀者應該也能理解。

建議這部分就有點自由發(fā)揮的空間了??梢愿鶕约旱挠^察提出一些建議,比如增加樹種多樣性,加強環(huán)境監(jiān)測啦。不過寫的時候可能會漏掉一些重要的點,畢竟人不是機器,總會有些疏忽。

最后別忘了附上參考文獻。這一步很多人都容易忽略,覺得隨便寫幾個書名就行了。但實際上,引用正規(guī)出版物會讓整份報告更有說服力。當然,有時候因為手邊資料有限,只能找些網絡文章湊數(shù),這也是沒辦法的事。

整個報告寫完后最好多檢查幾遍。檢查的時候可能會發(fā)現(xiàn)不少問題,像是拼寫錯誤、標點符號亂用之類的小毛病。要是實在沒時間仔細看,草草過一遍也行,畢竟完美無缺的東西很少見。

寫報告的時候還要注意格式,頁眉頁腳都得弄對。有些人圖省事就不愿意花時間去調整這些細節(jié),但其實這些都是基本功,該花的時間還是得花。要是實在搞不定格式,找同學幫忙也行,大家互相幫助嘛。

【第2篇】城市生態(tài)學實習報告怎么寫1800字

城市生態(tài)學實習報告

人與環(huán)境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。無論過去、現(xiàn)在還是未來,人類總是在不斷地改造環(huán)境,創(chuàng)造不僅使用,而且美觀的環(huán)境空間。

城市所意味的,不僅僅是建筑、街道、商店等人工建構物的堆積,而蘊涵著在諸多功能性設施及硬質景觀相伴下的社會文化、經濟、政治和城市居民多姿多彩的生活。從外在的視覺影像來看,城市是由其平面結構、天際輪廓、各色建筑、街市設施、區(qū)域地標、開放的空間、植栽園林及穿梭不定的交通工具所構成,然而這些都是城市人在選擇和被選擇的行為方式下形成的物質形態(tài),其間蘊涵著深厚的自然法則、社會心理、人文情感及歷史滄桑。

20世紀著名的城市學和建筑學學者劉易斯·芒福德在其代表性著作《城市發(fā)展史》中指出:“如果城市所實現(xiàn)的生活不是它自身的一種褒獎,那么為城市的發(fā)展形成而付出的全部犧牲就將毫無代價。無論擴大的權力還是有限的物質財富,都不能抵償哪怕是一天喪失了的美、歡樂和親情的享受。

”“當我們漫步于城市中時卻可發(fā)現(xiàn)這種現(xiàn)象是無初步在的,周圍的建筑物仿佛能夠講話、能夠行動,正像居住在其中的居民一樣;而且通過城市的物質結構,過去的事件、很久以前做出的決定、久已形成的價值觀念等,都繼續(xù)存活下來并且散發(fā)著影響?!闭菫榱顺浞终J識到城市環(huán)境與在建構城市環(huán)境的過程中人的作用,作為城市生態(tài)學的學習者,我們于____年4月5日進行了一次位于北京西北郊的實習。

一、實習概況我們于早晨8:00從北大逸夫二樓前出發(fā),經過光華樓、圖書館、燕南園、李大釗銅像、蔡元培銅像,到達未名湖南岸,看到翻尾石魚,出北大西門,穿過蔚秀園、承澤園、海淀公園、柳浪莊、北京城市綠化隔離帶,到達頤和園南如意門,觀看門外的京密引水渠,之后從頤和園南如意門進入頤和園,到達昆明湖南岸,沿西堤到達萬壽山和東宮門,結束實習。沿途就綠化、建筑等自然和人文景觀做了一定的調查,獲得了一定的資料,也得出了一些自己的思考和結論。

二、實習內容及分析

1、關于一條有爭議的路走進北大東門,可以看到的是一條寬闊筆直的大路。作為北大少有的幾條寬闊筆直的大路之一,它是一條爭議頗多的路,路邊整齊的人工保養(yǎng)得很好的草坪宣告著現(xiàn)代化和國際化的全新的北大。

這條路周圍集聚著北京大學比較現(xiàn)代化的建筑群——理科一號樓、二號樓、逸夫一樓、逸夫二樓、逸夫苑、理科教學樓等等。而在這條路的盡頭又是富有傳統(tǒng)韻味的仿古式樓群。

很多人認為,路面的寬闊與筆直與周圍建筑的仿古式屋頂不大協(xié)調。除了整齊的人工草坪,路的兩面是栽種得整齊得近乎過分的小樹,而路的盡頭則是生長多年的高大而遮蔭的大樹,不協(xié)調的感受更加強烈。

這大概就涉及到了所謂的“視覺適應性”。在很多時候,我們很少考慮特定的環(huán)境,只是單純地去套用一種種看上去很好很先進的模式,而忽略了特定環(huán)境對建筑等人為設施的特殊要求。

也許這也是規(guī)劃中的一個問題。就如同北大校園中隨處可見的新式建筑與老式建筑的交相輝映,也許不能算是完美的選擇。

2、校園里的世外桃源——燕南園燕南園是北京大學燕園眾多園林中較小的一個,園中只錯落著十幾幢精致雅潔的二層小樓和平房小院,這里是北大教授一個住宅區(qū)。人們常說,“北大的名教授不一定都住在燕南園,但燕南園住的都是名教授”。

單說50年代,燕南園里就住著馬寅初、湯用彤、周培源、馮友蘭、朱光潛、陳岱孫、侯仁之、林庚諸先生,后來又搬進來王力、魏建功等先生。冰心女士執(zhí)教燕京大學的時候也曾經在此生活過。

這足以反映其內涵的深厚與文化積淀了。燕南園中獨立的住宅模式正是老教授們學術研究的理想環(huán)境。

正如一位老教授在接受采訪的時候指出,盡管略顯古老,自己也不會想到要去改變房子的老式格局,有一個原因是,盡管很多書都捐給了圖書館,家里的藏書也導致裝修的不便。然而更加關鍵的一點——老房子的格局是一種可以使人安下心來讀書治學的環(huán)境。

多年的積淀,已經使這個小小的園子充滿了書香之氣……那么,除了書香,對于久在這里居住的人們來說,它又意味著什么呢?在實習過程中接受采訪的主要是60歲以上的老人,在這里居住時間都超過了35年。他們普遍認為,燕南園有著良好的居住環(huán)境,首先它位于一個臺地上,地勢比周圍都高,這是一個良好的地理環(huán)境。

而其間各色的植物,又為園子提供了一個協(xié)調的生態(tài)環(huán)境。作為極具特色的住宅園林,燕南園吸引著各方來客,清華大學建筑學院的師生還曾經在此寫生,研究其建筑特色。

[3][4][5][6][7][8][9][10]

在百度搜索:城市生態(tài)學實習報告

寫報告經驗56人覺得有用

寫城市生態(tài)學實習報告的時候,得先搞清楚自己的任務是什么。實習報告,主要是記錄你在實習期間學到的東西,還有就是你自己的一些想法。開頭部分最好能簡單介紹一下實習的背景,比如你是跟著哪個團隊去實習的,實習的時間地點什么的。這部分不用太復雜,大概兩三句話就行。

接著就該說說具體的實習內容了。比如說你們去了哪些地方做調查,用了什么方法,收集到了什么樣的數(shù)據。這部分需要特別注意的是,數(shù)據得真實準確,不能隨便編造。記得把每個步驟都寫清楚,這樣別人看了才能明白你是怎么做的。要是中間有什么特別的發(fā)現(xiàn),也別忘了提一下。不過有時候寫著寫著可能會漏掉一些細節(jié),像某個重要的測量點忘記標注了,這其實挺正常的。

分析數(shù)據這部分也很關鍵。你可以用圖表來展示結果,這樣直觀一些。然后結合理論知識去解釋這些數(shù)據背后的意義。如果發(fā)現(xiàn)了一些跟預期不一樣的情況,可以試著分析原因。不過有時候可能會因為一時疏忽,把某些數(shù)據的單位弄錯了,導致結論看起來有點奇怪,但只要認真檢查就能發(fā)現(xiàn)問題所在。

小編友情提醒:

別忘了談談你的感受和建議。你覺得這次實習對你以后的學習或者工作會有怎樣的影響?有沒有什么需要改進的地方?這部分可以稍微自由發(fā)揮一下,但還是要基于事實來說話。有時候寫著寫著可能就會跑題,扯到別的事情上去,這點需要注意。

整個報告寫完后,記得仔細檢查一遍,看看有沒有拼寫錯誤或者格式問題。有時候忙起來可能會忽略這些小細節(jié),但它們會影響到報告的整體質量。

【第3篇】免費實習報告---城市生態(tài)實習報告怎么寫6000字

城市生態(tài)實習報告

李韻然 0021303

____.4

一、實習概況

1. 實習目的:通過自己的所見所聞,以及同當?shù)鼐用窕蚬珗@游客的交流, 增進我們對于城市生態(tài)系統(tǒng)的基本要素、城市人與環(huán)境關系的認識,以及了解人們對于環(huán)境的真正需求。

2. 實習路線及內容:____年4月5日,早八點,在北大逸夫二樓前集合出發(fā),經圖書館至燕南園,停留進行觀察調查;經靜園至翻尾石魚;從北大西門出至蔚秀園及承澤園,解散進行調查;在海淀公園調查后,經六郎莊、北京城市綠化隔離帶、京密引水渠,從南如意門進入頤和園,沿昆明湖南岸、頤和園北岸、萬壽山北坡一路觀察,聽取老師講解;約14:30實習結束。

3. 實習達到的目標:通過老師的講解以及自己的觀察,將課堂上講授的知識同實際聯(lián)系起來,發(fā)現(xiàn)原來我們身邊有許多細節(jié)都被我們忽略了,一些習以為常的事情背后還有大文章。通過實習,也認識了一些動植物,增加了知識。

二、實習記錄

1. 逸夫二樓經圖書館至燕南園途中:

在圖書館前回望,通往東門的那條路,左邊是繁忙的建筑工地,右邊是教學樓,僅有的那片可憐的草坪是看不到的。雖還是春天的早上,但還是給人一種熱的感覺。也許因為是新建不久的,路兩旁幾乎沒有一棵樹。北京春季多風,有時還會夾雜著工地上的土,形成一個小型“沙塵暴”,令這條路有些讓人望而卻步,尤其是在夏天,大家都要低頭疾走,當然這種情況在出了東門以后也沒有得到緩解。缺乏綠色,也使這條路讓人感到很暗淡,有些過于嚴肅。

不能說這條路上完全沒有綠色,還有一片草坪。關于它我問了問周圍的同學,有的說沒什么感覺,有的說它晚上還不錯,還有的說剛來的時候覺得綠油油的挺好,后來就沒注意了。我覺得這和人的心情有關,剛入學當然覺得什么都好,后來也就沒心情注意了,還是“低頭疾走”要緊。晚上其實是草坪里的燈好看。這么說來它存在的意義似乎不大,不如種些樹,因為在地學樓前,我覺得弄成一個小型的實習場地,大家可以分辨分辨巖石,認識認識植物,比在屋子里印象要深刻。

老師還提到如何設計這條路以配合圖書館及周圍景物的問題。

2.“世外桃源”——燕南園:

(1)老師在園內一片草地中講解:

了解并認識了一些植物,如耐踐踏的車前草,開著紫色小花的二月蘭,堇菜和蒲公英等。這些野生的植物不需要人們特殊的照顧,自生自滅,但是生生不息,二月蘭謝了,三月蘭花開,種類更加豐富。

(2)自己在園中的觀察:

與園外相比,園中的人工雕琢很少。墻角,路邊都長著野花。注意到園中很少有鐵柵欄,草地的邊界都是由一種植物,再在上面簡單的架一根竹竿組成的。植物都是活的,長葉開花后應該很漂亮。我想這個效果是鐵柵欄無法擁有的。在里面還看到三只野貓,兩白一黃。

(3)同園內居民的交流:

有一位40多歲的叔叔在自家門前的地里給玉簪花分株,訪問中他說這一小片地里的植物都是他種的。問他住在這里同住在樓房哪個好,他說當然是這里好,因為這里人的密度小,活動空間大,還可以種花草。

在詢問一位住在園中30多年的老大爺時,他指著園中的一個花壇說,那里以前是一個游樂場,現(xiàn)在修了反而少了個娛樂的地方。

在問及住在此處還有什么不如意的時候,被訪的人一致對園內的公廁表示不滿,說不僅環(huán)境差了,而且人也雜了。有一位50年代就居住在這里的老奶奶說這里的植被亂七八糟的,自己想種點花,又會被人折走。

3.靜園:

據老師介紹,這里以前是一片蘋果樹林,但為修草坪被砍掉了。靜園的草坪可以任人踐踏,目前黃綠相間,野草為綠。

4.未名湖:

有一個插曲令我印象深刻。一個人正在湖邊的長椅上看書,突然身邊開始噴水,嚇的差點跳起來,原來是給草坪澆水的時間到了。我覺得這是設計的一大失敗。設計要處處為處在其中的人著想,也許坐椅與噴頭不是一起建的,但后來添加的應考慮到整體,不能將一個一個設施隔離起來。

5.蔚秀園:

主要是同居民進行交流。大家似乎還是抱怨的比較多,都反映小區(qū)中的一個死水溝蚊蠅滋生,臭氣熏天,垃圾成堆。據了解,這個水溝以前水是清的,水源是地下的自來井,居民也不多,后來蓋房子,把水填了,把山推了,自來井不出水了,活水變成死水了,清水自然也混了,臭了。當問及對小區(qū)內的植物有何看法的時候,大家的意見也是出奇的一致,說現(xiàn)在太亂,草亂七八糟的,還是要搞搞綠化,弄利落點好。問她們野花難道不好嗎,回答是花期太短,不象種的花那樣開的長,也沒有那么多種類,而且也沒有種的花花朵大,好看。

居民的觀點似乎與老師自然即是美的觀點有些矛盾,這種情況在燕南園中也有發(fā)生,人們還是需要整齊的草坪和人工栽種的花朵。是因為我們訪問的都是些老人家,她們見了太多的荒蕪與嘈雜,現(xiàn)在渴望一種整齊的美嗎?

6.海淀公園:

還是以自己觀察和同別人的交流為主。在公園中沒呆多久就感到很曬,問在公園中健身的人,也反映這里的樹陰太少了,夏天只能很早或傍晚來。一個看著孩子玩耍的阿姨說,這里雖說很曬,但離家比較近,有一些健身設施,孩子也愛到這里玩,有總比沒有要好。

我觀察到,這里樹少,天空比較空曠,反而成了放風箏的好地方,公園也因地制宜,門口就有賣風箏的。其實沒樹也有別樣的樂趣。

公園中有殘疾人康復區(qū),兒童區(qū)和老年人健身區(qū),區(qū)內都有適合不同人群的健身設施。而且每區(qū)的地都是用橡膠鋪的,軟而不滑,這是在很多小區(qū)或公園里面被忽視掉的。

7.去往頤和園的路上:

在萬泉河邊,被眼前景象驚呆,河床中已沒有水,只有一層散發(fā)惡臭的淤泥。固化的河道,水的匱乏,使其沒有了生機。

經老師講解,路上那些穿著“鎧甲”的樹木是皮很名貴的杜仲。我不明白為什么要把這種樹種在路邊,給樹木的養(yǎng)護添加麻煩。是為了讓路人認識新植物嗎?樹上沒有掛牌,而且讓人認識到它的珍貴之處,樹就更危險了。是它適合種在此處,或是它長成后別有一番景象嗎?

到了所謂的綠化隔離帶,是將“京西稻田”除掉后的產物,覺得還沒有路邊的樹多,土倒是不少。老師介紹一種名為灰藜的一年生植物,該種先鋒植物,無人管理,也可茁壯成長。

8.頤和園南如意門:

門前就是昆玉河,又稱京密引水渠,岸邊已被固化。該條河流同八一湖相連,構成了所謂的京城水系,已經成了人們游北京的一條水上路線。駛過兩條游船,但均沒有按照當初開通此路線時所說的,為保護水體,將窗子封住,不知會給河水帶來多少垃圾。

采訪中,得知以前的岸邊滿是樹,水里魚也不少,但為了修路,樹砍了,岸修了,現(xiàn)在魚不見了,由于來往的車輛很多,又沒有樹,土也很大。我仔細觀察河水,發(fā)現(xiàn)水中有不少水草,靠近岸邊處還有垃圾。

9.頤和園內:

頤和園主要由昆明湖和萬壽山兩部分構成,兩者均為自然形成。

沿西堤六橋而行,一路楊柳依依,桃花盛開,同門外相比,簡直就是兩個世界。在同游客的交流中,大家都很喜歡這里的風景,覺得“沒白花門票錢”,反面的聲音沒有聽到。

湖邊老師講解由蘆葦和茭白組成的濕地系統(tǒng),這種濱水系統(tǒng),凈生產力高,不僅美化環(huán)境,還可以造福環(huán)境。我夏天來游園的時候,綠色的蘆葦配上藍色的湖水,再加上湖面波光粼粼,是很漂亮,但當時不了解它原來還有這么多生態(tài)功能。對一些景象有了更深入的了解,這也是此次實習的一大收獲。

公園中正在進行整修,一圈印有花草樹木的圍帳將工地與游覽區(qū)隔開,從遠處看,圍帳和園中的花草融為一體,不仔細看,簡直無法分辨。這比起那些路邊常見的突兀的圍帳,更讓人覺得舒服。但不幸的是我們還是看到有一條管道從工地延伸到湖邊,烏黑的水正排到湖里。圍帳很高,無法看到里面,不知這水是施工后的廢水,還是將需要整修的湖段排空時,湖底含有淤泥的水,要是后者,還是情有可原的。

在山上我們看到了幾百年前的水土保持工程,很不顯眼,老師不講,我是不可能發(fā)現(xiàn)的。工程對山體的改變不大,只是將山坡改造成魚鱗狀,有點象階地,這樣可以加強下滲,減緩水流的速度,從而預防了水土流失。但我想這只適用于水量不大的時候。

在山上還看到一些丟了腦袋的佛像,對取走佛祖腦袋的人頗不理解,這是一種褻瀆,也是一種低素質的表現(xiàn)。

約下午兩點在山上解散,實習結束。

三、分析與討論

注意到這次實習中不論是老師的講解,自己的觀察還是進行訪問的過程中,都提到了不少關于植物的問題,因此這一部分想著重探討周圍環(huán)境中植物的選擇,以及對實習過程中想到的問題進行解答。

1. 關于居民對周圍植被看法的問題

在調查中,絕大多數(shù)人都認為應該對環(huán)境進行修理,而對野生的植物則有一些深惡痛絕,這與老師的一些觀點有些背道而馳。

那么究竟什么樣的自然環(huán)境能讓人覺得舒服,使人產生深刻的體驗呢?研究表明①,首先,要看人是否對自然環(huán)境感興趣;其次,要看自然環(huán)境的物理特征。例如,一片矮樹林旁邊是一片綠草如茵的草地,人們從矮樹林中一條小路穿過,坐在草地上玩耍,會產生一種擺脫都市枯燥、乏味、緊張工作壓力的感覺,心情愉快;而在另一種情況下,一片雜草叢生的荒地,無法通過的灌木叢,這類自然景色往往失去對人類的吸引力。

因此,我想整齊修剪過的草地,花園,還是有它們存在的心理基礎的。我們在學這門課之前不也是對一些人工修剪,設計過的園藝作品贊不絕口嗎?這似乎是很多人的心理需求。我們不能完全否定人類對環(huán)境的改造,市中心的花壇,綠地,在心理學上,能夠有較高的清晰度,更能夠吸引人。當然,任何改造都要有一個限度,適可而止。

老師是從生態(tài)的角度來考慮這個問題的,自然生長的植物有諸如,種類豐富,無需太多人工管理等優(yōu)點。從城市整體的角度來講,還是要以自然植物為主,這樣對資源和環(huán)境都有益處。但處處都是這樣,未免讓人產生荒蕪雜亂的感覺。居民的不滿就是一個很好的實例。

當然這又引出另一個問題,是人們的心理需求重要,還是環(huán)境生態(tài)重要?設計要以人為本,又要以環(huán)境為基礎,兩者兼顧似乎很有難度。如何處理,改變人的觀念?這是一個緩慢的過程,在改變的過程中,我們應該尋求一種合適的立足點,將二者有效的調和起來。但,這立足點在哪里呢?

2. 關于路邊種植杜仲樹的問題

前面提到,在去往頤和園的路上,對路旁種植穿“鎧甲”的杜仲樹不理解,回來后特意查了一下該樹的特征,發(fā)現(xiàn)自己當時的看法過于簡單,是錯誤的。

當時看到的樹,因為是剛移植過來的,樹干很細,也沒有枝葉,再加上那圈鐵衣,覺得不是很美觀。其實,據查得的資料②,杜仲干形直,枝繁葉茂,樹冠多呈圓形或圓錐形,遮萌面積大,且樹體抗性強,病蟲害很少,不需噴灑農藥,是城市園林綠化非常理想的樹種。北京、南京,杭州、洛陽等城市利用杜仲作行道樹或進行公園、庭院綠化,均取得了非常滿意的效果,而且由于杜仲根系發(fā)達,耐干旱瘠薄,也是廣大山丘地區(qū)理想的水土保持樹種。杜仲樹耐旱,耐寒,耐堿,卻不喜濕熱,在北京種植非常理想。

杜仲樹的藥用價值也很高,可以說渾身都是寶,尤其是它的樹皮,這也是給它穿衣的原因。但在查閱資料的過程中我發(fā)現(xiàn),杜仲樹的樹皮具有再生的特性,即使對主干某一區(qū)段樹皮進行全部環(huán)剝,只要及時采取保護措施,短期內在剝掉皮的木質部上又可長出新的樹皮,3~4年后即可趕上未剝皮部分樹皮的厚度。通過環(huán)剝皮還可以促進樹株直徑的生長。杜仲不管幼樹或老樹都存在樹皮再生能力,但其中以幼、壯齡樹再生能力最強。所說的保護措施,簡單來說就是用有網眼塑料薄膜包裹樹干。

我想,既然剝皮不會給樹造成太大的損傷,反而在一定意義上說還對樹有好處,何苦要把樹圍起來呢。而且我看那鐵圈很小,沒有給樹留生長的空間,不如沒有。希望這是因為樹還沒完全長好,進行保護的緣故,以后能看到小樹解脫枷鎖。

那我們要怎樣選擇種植的植物呢?

我覺得首先要了解植物的特性,以及當?shù)氐沫h(huán)境,因地制宜。不能將人的意志強加給環(huán)境。正如在實習中看到的,針葉樹的落針有一定酸性,會使周圍的土壤酸化,因此樹下的植被很少,我們強種上草也沒有用;還有在頤和園山坡上看到的側柏,它本是一種耐旱,耐堿的植物,所生長的地方往往植被不多,公園如果片面的追求綠化效果,鋪上草坪,為保養(yǎng)草坪又澆灌很多的水,反而會對側柏的生長不利。還有前幾年,北京提出要給楊樹做“節(jié)育手術”,因為每年一到春天,楊絮就鋪天蓋地,無孔不鉆,給人們的生活造成了不便,這是當初種植時所沒想到的。這些都是由于設計者不了解植物的習性造成的。形式不是我們追求的一切,和諧才是基礎。

同時我們還應該注意鄉(xiāng)土植物的應用。所謂“鄉(xiāng)土植物”是指未經人類作用引進的那些植物?!霸卩l(xiāng)土植物中包括不少有較高觀賞價值的材料,它們生長繁茂,管理粗放,無需對土壤作特殊的處理,可供選擇用于公園、娛樂場所和庭院中的湖泊、溪流、池塘及噴泉花壇等處的鑲邊栽種。這是一個值得重視的研究課題?!保╳illiam robinson)。應用鄉(xiāng)土植物種植可為城市居民區(qū)提供一個近似于自然林地和開闊田野的環(huán)境。孩子們在這里可以自由地攀爬樹木,摘取花朵和進行其他活動,而這正是現(xiàn)在很多設計沒有考慮到的。鄉(xiāng)土樹種還可以真實地反映出當?shù)氐募竟?jié)變化,而引入的外來樹種卻不能反映季節(jié)的特點。在當前迅速發(fā)展變化的世界中。鄉(xiāng)土植物以其使人感到熟悉而又持久的風貌,也許更能引起人們對過去的懷念從而增強對生活的信心。

尤其是在土壤和其他條件不良的地段,鄉(xiāng)土植物可以依靠其較強的抗性來維持正常生長。在不具備表土的地段,更可顯現(xiàn)出其特殊的栽培價值。許多鄉(xiāng)土植物并不需要優(yōu)良的表土。貧瘠的土壤反而可以防止其過量生長,并減少相應的管理問題,而且這些植物在貧瘠土壤中生長的壽命往往比在優(yōu)質土中更長。燕南園中幾乎遍及各處的二月蘭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,墻角,土坑都成為它生長的場所。

前面也有提到關于人們對修剪得很好的花壇,綠地的需求。鑒于以上所說的鄉(xiāng)土植物的優(yōu)點,我們可以考慮以其作為園林設計,城市美化的主要原材料。這樣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實現(xiàn)生態(tài)和人們心理需求的統(tǒng)一。

最后,我想到靜園被砍掉的蘋果樹,也想到高中校園里的那排柿子樹,那是我們學校的一道風景,一到秋天樹上掛滿了柿子,但沒有人去摘它。長滿果實的樹木能給人一種成就感,一種滿足與欣喜。在校園等地種植一些適宜當?shù)丨h(huán)境的果樹,讓人有一種回歸自然的感覺,應該被提倡。

四、收獲與問題

實習是一次用自己的眼和耳去感受環(huán)境的機會,在實習的過程中,經老師的講解,我體會到“生態(tài)無處不在”這句話。同時通過提出與解決問題,增進了知識,加深了理解,糾正了自己的一些錯誤認識。

在這次實習中,我感覺的最大的困惑就是,人們的需求或者愿望與生態(tài)的矛盾。要改變人的認識,但這絕非我們短暫的一生所能實現(xiàn)的,我們不能把全部的精力全放在糾正人的意識上面,還要努力去尋找協(xié)調二者的方法,而這個方法,應該就是我們要探索的問題。

與之相關的還有植物選擇,尤其是在城市中的問題,這雖在前面有所討論,但由于缺乏足夠的植物知識,顯然還是不全面的,需要更加深入的探討。

在海淀公園發(fā)現(xiàn)樹少反而成為人們放風箏的好地方,所以不應該僅僅以樹木的多少來衡量公園的好壞,還要看植物的分布以及其在人類活動中所起的作用。但究竟應該怎樣安排園中的植物,當然最好應該沿用其原有的狀態(tài),減少對自然的破壞,再根據不同地方的特點來設計。而究竟具體應該怎樣做,還待討論。

五、資料來源及參考資料

寫報告經驗88人覺得有用

寫一份好的實習報告并不難,關鍵是要清楚目的,明白自己想表達什么。這次城市生態(tài)實習,主要目標就是了解城市綠化情況,分析植物分布及生長狀況。報告開頭得先把背景說清楚,比如去了哪里,做了哪些事。可以提到實地考察了幾個公園,觀察了不同區(qū)域的植被種類。當然,不能忘了記錄具體的數(shù)據,像樹種數(shù)量、覆蓋率之類的。

接著就要談談發(fā)現(xiàn)的問題了。比如說某處綠地的喬木密度偏低,這可能跟土壤條件有關。記得當時看到有些地方草坪顏色不均,懷疑是施肥不當導致的。這些問題都值得深入探討,最好能結合理論知識來解釋原因。要是能找到相關文獻佐證就更好了,這樣顯得更有說服力。

至于解決辦法,可以從技術層面入手,比如調整灌溉頻率,或者更換更適合本地氣候的樹種。還可以建議加強日常維護,定期修剪枝葉,保持良好通風透光。如果條件允許的話,還可以嘗試引入新的管理機制,提高工作效率。

寫這部分的時候要注意語言準確,別含糊其辭。比如說到某個指標下降了百分之多少,就要精確到小數(shù)點后一位。另外,圖表也是必不可少的,一張清晰的折線圖能直觀展示變化趨勢。但也不要太依賴圖表,文字描述同樣重要,兩者結合起來才完整。

最后別忘了附上參考文獻。這是體現(xiàn)專業(yè)素養(yǎng)的地方,哪怕只是引用了一篇論文或一本書,也得標明出處。格式倒是無所謂,只要符合基本規(guī)范就行。不過有個小細節(jié)需要注意,就是頁碼千萬不能寫錯,不然會讓讀者覺得不夠認真。

整個過程中,最重要的是實事求是。數(shù)據造假或者夸大事實都是大忌,不僅會損害個人信譽,還可能影響團隊合作。所以采集數(shù)據時要嚴謹細致,每一步都要經過核實確認。即使結果不如預期,也沒關系,只要分析到位,一樣能寫出有價值的報告。

希望這些提示對你有所幫助。其實寫報告的過程本身也是一種鍛煉,不僅能提升寫作能力,還能培養(yǎng)邏輯思維。只要多實踐幾次,慢慢就會找到適合自己的方法。

【第4篇】城市生態(tài)實習報告寫作示例怎么寫3800字

城市生態(tài)實習報告寫作示例

城市生態(tài)實習報告

李韻然 00213031

____.4

一、實習概況

1. 實習目的:通過自己的所見所聞,以及同當?shù)鼐用窕蚬珗@游客的交流, 增進我們對于城市生態(tài)系統(tǒng)的基本要素、城市人與環(huán)境關系的認識,以及了解人們對于環(huán)境的真正需求。

2. 實習路線及內容:____年4月5日,早八點,在北大逸夫二樓前集合出發(fā),經圖書館至燕南園,停留進行觀察調查;經靜園至翻尾石魚;從北大西門出至蔚秀園及承澤園,解散進行調查;在海淀公園調查后,經六郎莊、北京城市綠化隔離帶、京密引水渠,從南如意門進入頤和園,沿昆明湖南岸、頤和園北岸、萬壽山北坡一路觀察,聽取老師講解;約14:30實習結束。

3. 實習達到的目標:通過老師的講解以及自己的觀察,將課堂上講授的知識同實際聯(lián)系起來,發(fā)現(xiàn)原來我們身邊有許多細節(jié)都被我們忽略了,一些習以為常的事情背后還有大文章。通過實習,也認識了一些動植物,增加了知識。

二、實習記錄

1. 逸夫二樓經圖書館至燕南園途中:

在圖書館前回望,通往東門的那條路,左邊是繁忙的建筑工地,右邊是教學樓,僅有的那片可憐的草坪是看不到的。雖還是春天的早上,但還是給人一種熱的感覺。也許因為是新建不久的,路兩旁幾乎沒有一棵樹。北京春季多風,有時還會夾雜著工地上的土,形成一個小型“沙塵暴”,令這條路有些讓人望而卻步,尤其是在夏天,大家都要低頭疾走,當然這種情況在出了東門以后也沒有得到緩解。缺乏綠色,也使這條路讓人感到很暗淡,有些過于嚴肅。

不能說這條路上完全沒有綠色,還有一片草坪。關于它我問了問周圍的同學,有的說沒什么感覺,有的說它晚上還不錯,還有的說剛來的時候覺得綠油油的挺好,后來就沒注意了。我覺得這和人的心情有關,剛入學當然覺得什么都好,后來也就沒心情注意了,還是“低頭疾走”要緊。晚上其實是草坪里的燈好看。這么說來它存在的意義似乎不大,不如種些樹,因為在地學樓前,我覺得弄成一個小型的實習場地,大家可以分辨分辨巖石,認識認識植物,比在屋子里印象要深刻。

老師還提到如何設計這條路以配合圖書館及周圍景物的問題。

2.“世外桃源”——燕南園:

(1)老師在園內一片草地中講解:

了解并認識了一些植物,如耐踐踏的車前草,開著紫色小花的二月蘭,堇菜和蒲公英等。這些野生的植物不需要人們特殊的照顧,自生自滅,但是生生不息,二月蘭謝了,三月蘭花開,種類更加豐富。

(2)自己在園中的觀察:

與園外相比,園中的人工雕琢很少。墻角,路邊都長著野花。注意到園中很少有鐵柵欄,草地的邊界都是由一種植物,再在上面簡單的架一根竹竿組成的。植物都是活的,長葉開花后應該很漂亮。我想這個效果是鐵柵欄無法擁有的。在里面還看到三只野貓,兩白一黃。

(3)同園內居民的交流:

有一位40多歲的叔叔在自家門前的地里給玉簪花分株,訪問中他說這一小片地里的植物都是他種的。問他住在這里同住在樓房哪個好,他說當然是這里好,因為這里人的密度小,活動空間大,還可以種花草。

在詢問一位住在園中30多年的老大爺時,他指著園中的一個花壇說,那里以前是一個游樂場,現(xiàn)在修了反而少了個娛樂的地方。

在問及住在此處還有什么不如意的時候,被訪的人一致對園內的公廁表示不滿,說不僅環(huán)境差了,而且人也雜了。有一位50年代就居住在這里的老奶奶說這里的植被亂七八糟的,自己想種點花,又會被人折走。

3.靜園:

據老師介紹,這里以前是一片蘋果樹林,但為修草坪被砍掉了。靜園的草坪可以任人踐踏,目前黃綠相間,野草為綠。

4.未名湖:

有一個插曲令我印象深刻,實習報告《免費實習報告范文---城市生態(tài)實習報告》。一個人正在湖邊的長椅上看書,突然身邊開始噴水,嚇的差點跳起來,原來是給草坪澆水的時間到了。我覺得這是設計的一大失敗。設計要處處為處在其中的人著想,也許坐椅與噴頭不是一起建的,但后來添加的應考慮到整體,不能將一個一個設施隔離起來。

5.蔚秀園:

主要是同居民進行交流。大家似乎還是抱怨的比較多,都反映小區(qū)中的一個死水溝蚊蠅滋生,臭氣熏天,垃圾成堆。據了解,這個水溝以前水是清的,水源是地下的自來井,居民也不多,后來蓋房子,把水填了,把山推了,自來井不出水了,活水變成死水了,清水自然也混了,臭了。當問及對小區(qū)內的植物有何看法的時候,大家的意見也是出奇的一致,說現(xiàn)在太亂,草亂七八糟的,還是要搞搞綠化,弄利落點好。問她們野花難道不好嗎,回答是花期太短,不象種的花那樣開的長,也沒有那么多種類,而且也沒有種的花花朵大,好看。

居民的觀點似乎與老師自然即是美的觀點有些矛盾,這種情況在燕南園中也有發(fā)生,人們還是需要整齊的草坪和人工栽種的花朵。是因為我們訪問的都是些老人家,她們見了太多的荒蕪與嘈雜,現(xiàn)在渴望一種整齊的美嗎?

6.海淀公園:

還是以自己觀察和同別人的交流為主。在公園中沒呆多久就感到很曬,問在公園中健身的人,也反映這里的樹陰太少了,夏天只能很早或傍晚來。一個看著孩子玩耍的阿姨說,這里雖說很曬,但離家比較近,有一些健身設施,孩子也愛到這里玩,有總比沒有要好。

我觀察到,這里樹少,天空比較空曠,反而成了放風箏的好地方,公園也因地制宜,門口就有賣風箏的。其實沒樹也有別樣的樂趣。

公園中有殘疾人康復區(qū),兒童區(qū)和老年人健身區(qū),區(qū)內都有適合不同人群的健身設施。而且每區(qū)的地都是用橡膠鋪的',軟而不滑,這是在很多小區(qū)或公園里面被忽視掉的。

7.去往頤和園的路上:

在萬泉河邊,被眼前景象驚呆,河床中已沒有水,只有一層散發(fā)惡臭的淤泥。固化的河道,水的匱乏,使其沒有了生機。

經老師講解,路上那些穿著“鎧甲”的樹木是皮很名貴的杜仲。我不明白為什么要把這種樹種在路邊,給樹木的養(yǎng)護添加麻煩。是為了讓路人認識新植物嗎?樹上沒有掛牌,而且讓人認識到它的珍貴之處,樹就更危險了。是它適合種在此處,或是它長成后別有一番景象嗎?

到了所謂的綠化隔離帶,是將“京西稻田”除掉后的產物,覺得還沒有路邊的樹多,土倒是不少。老師介紹一種名為灰藜的一年生植物,該種先鋒植物,無人管理,也可茁壯成長。

8.頤和園南如意門:

門前就是昆玉河,又稱京密引水渠,岸邊已被固化。該條河流同八一湖相連,構成了所謂的京城水系,已經成了人們游北京的一條水上路線。駛過兩條游船,但均沒有按照當初開通此路線時所說的,為保護水體,將窗子封住,不知會給河水帶來多少垃圾。

采訪中,得知以前的岸邊滿是樹,水里魚也不少,但為了修路,樹砍了,岸修了,現(xiàn)在魚不見了,由于來往的車輛很多,又沒有樹,土也很大。我仔細觀察河水,發(fā)現(xiàn)水中有不少水草,靠近岸邊處還有垃圾。

9.頤和園內:

頤和園主要由昆明湖和萬壽山兩部分構成,兩者均為自然形成。

沿西堤六橋而行,一路楊柳依依,桃花盛開,同門外相比,簡直就是兩個世界。在同游客的交流中,大家都很喜歡這里的風景,覺得“沒白花門票錢”,反面的聲音沒有聽到。

湖邊老師講解由蘆葦和茭白組成的濕地系統(tǒng),這種濱水系統(tǒng),凈生產力高,不僅美化環(huán)境,還可以造福環(huán)境。我夏天來游園的時候,綠色的蘆葦配上藍色的湖水,再加上湖面波光粼粼,是很漂亮,但當時不了解它原來還有這么多生態(tài)功能。對一些景象有了更深入的了解,這也是此次實習的一大收獲。

公園中正在進行整修,一圈印有花草樹木的圍帳將工地與游覽區(qū)隔開,從遠處看,圍帳和園中的花草融為一體,不仔細看,簡直無法分辨。這比起那些路邊常見的突兀的圍帳,更讓人覺得舒服。但不幸的是我們還是看到有一條管道從工地延伸到湖邊,烏黑的水正排到湖里。圍帳很高,無法看到里面,不知這水是施工后的廢水,還是將需要整修的湖段排空時,湖底含有淤泥的水,要是后者,還是情有可原的。

在山上我們看到了幾百年前的水土保持工程,很不顯眼,老師不講,我是不可能發(fā)現(xiàn)的。工程對山體的改變不大,只是將山坡改造成魚鱗狀,有點象階地,這樣可以加強下滲,減緩水流的速度,從而預防了水土流失。但我想這只適用于水量不大的時候。

在山上還看到一些丟了腦袋的佛像,對取走佛祖腦袋的人頗不理解,這是一種褻瀆,也是一種低素質的表現(xiàn)。

約下午兩點在山上解散,實習結束。

三、分析與討論

注意到這次實習中不論是老師的講解,自己的觀察還是進行訪問的過程中,都提到了不少關于植物的問題,因此這一部分想著重探討周圍環(huán)境中植物的選擇,以及對實習過程中想到的問題進行解答。

1. 關于居民對周圍植被看法的問題

在調查中,絕大多數(shù)人都認為應該對環(huán)境進行修理,而對野生的植物則有一些深惡痛絕,這與老師的一些觀點有些背道而馳。

那么究竟什么樣的自然環(huán)境能讓人覺得舒服,使人產生深刻的體驗呢?研究表明①,首先,要看人是否對自然環(huán)境感興趣;其次,要看自然環(huán)境的物理特征。例如,一片矮樹林旁邊是一片綠草如茵的草地,人們從矮樹林中一條小路穿過,坐在草地上玩耍,會產生一種擺脫都市枯燥、乏味、緊張工作壓力的感覺,心情愉快;而在另一種情況下,一片雜草叢生的荒地,無法通過的灌木叢,這類自然景色往往失去對人類的吸引力。

因此,我想整齊修剪過的草地,花園,還是有它們存在的心理基礎的。我們在學這門課之前不也是對一些人工修剪,設計過的園藝作品贊不絕口嗎?這似乎是很多人的心理需求。我們不能完全否定人類對環(huán)境的改造,市中心的花壇,綠地,在心理學上,能夠有較高的清晰度,更能夠吸引人。當然,任何改造都要有一個限度,適可而止。

老師是從生態(tài)的角度來考慮這個問題的,自然生長的植物有諸如,種類豐富,無需太多人工管理等優(yōu)點。

寫報告經驗20人覺得有用

實習報告是記錄學習經歷的重要文檔,寫好它不僅能反映個人的學習成果,還能幫助改進后續(xù)工作。對于城市生態(tài)實習報告來說,關鍵在于將觀察到的現(xiàn)象、收集的數(shù)據以及分析的結果準確表達出來。

在開始動筆前,得先明確幾個核心點。比如這次實習的目標是什么,涉及哪些具體項目,還有就是實習過程中遇到了哪些問題,又是如何解決的。這些問題的答案構成了整份報告的基礎框架。當然,不是說一開始就得把所有細節(jié)都想清楚,很多時候是在寫作的過程中逐步完善思路。

接著就是整理資料了。無論是實地考察的照片,還是測量得到的數(shù)據表格,都需要仔細核對一遍。特別是那些數(shù)字,一個小小的差錯可能就會導致整個結論偏差。這里有個小提醒,當你錄入數(shù)據的時候,最好多檢查幾遍,尤其是那些重復多次的數(shù)值,很容易因為手滑而填錯。

正文部分通常會分成幾個小節(jié)。首先是背景介紹,這部分簡要說明研究的城市生態(tài)系統(tǒng)背景,包括地理位置、氣候條件等因素。然后是方法描述,這一步很關鍵,因為讀者需要知道你是怎么開展工作的。比如用了什么工具,采取了怎樣的步驟等等。記得要盡可能詳細,這樣別人如果想復現(xiàn)你的實驗也能有個大概的方向。

接下來就是結果展示環(huán)節(jié)。這一塊兒主要是圖表和文字相結合的形式。圖示能讓復雜的信息變得直觀易懂,而文字則負責補充必要的解釋。需要注意的是,圖標的命名要清晰明了,不要隨便起個代號就完事了。另外,圖例的位置也得放對地方,不然看的人會摸不著頭腦。

最后別忘了討論一下結果的意義。你可以從多個角度去分析這些數(shù)據背后隱藏的趨勢或者規(guī)律。比如,通過對比不同區(qū)域植被覆蓋率的變化,可以推測出人類活動對該地區(qū)生態(tài)環(huán)境的影響程度。不過,在闡述觀點的時候,盡量保持客觀公正的態(tài)度,避免過度解讀。

除了上述常規(guī)內容外,還可以加入一些個人感悟。畢竟每個參與者都會有獨特的視角,把這些想法記錄下來有助于提升報告的深度。當然,這部分內容不宜過多,占整體篇幅的比例控制在百分之十左右比較合適。

寫完初稿后,記得花時間反復推敲修改。有時候看似完美的句子,經過幾次審視后才發(fā)現(xiàn)其實并不通順。還有就是標點符號的問題,尤其是一些逗號和句號的位置,稍不留神就可能影響句子的意思。所以建議打印出來仔細校對,有時候眼睛盯著屏幕太久反而容易忽視細節(jié)。

【第5篇】城市生態(tài)人與環(huán)境實習報告怎么寫2300字

城市生態(tài)人與環(huán)境實習報告

優(yōu)點:作者認真概括了實習每一個片斷,并通過查找相關的資料補充和豐富實習內容,所引用的材料基本適當。并在此基礎上,引出3個專題進一步論述,行文有的放矢,重點基本突出。不足:引用的材料在文章重未經消化,仍呈資料狀態(tài),缺乏明白的說服力。

鄧**引言人與環(huán)境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。無論過去、現(xiàn)在還是未來,人類總是在不斷地改造環(huán)境,創(chuàng)造不僅使用,而且美觀的環(huán)境空間。城市所意味的,不僅僅是建筑、街道、商店等人工建構物的堆積,而蘊涵著在諸多功能性設施及硬質景觀相伴下的社會文化、經濟、政治和城市居民多姿多彩的生活。從外在的視覺影像來看,城市是由其平面結構、天際輪廓、各色建筑、街市設施、區(qū)域地標、開放的空間、植栽園林及穿梭不定的交通工具所構成,然而這些都是城市人在選擇和被選擇的行為方式下形成的物質形態(tài),其間蘊涵著深厚的自然法則、社會心理、人文情感及歷史滄桑。

20世紀著名的城市學和建筑學學者劉易斯·芒福德在其代表性著作《城市發(fā)展史》中指出:“如果城市所實現(xiàn)的生活不是它自身的一種褒獎,那么為城市的發(fā)展形成而付出的全部犧牲就將毫無代價。無論擴大的權力還是有限的物質財富,都不能抵償哪怕是一天喪失了的美、歡樂和親情的享受?!薄爱斘覀兟接诔鞘兄袝r卻可發(fā)現(xiàn)這種現(xiàn)象是無初步在的,周圍的建筑物仿佛能夠講話、能夠行動,正像居住在其中的居民一樣;而且通過城市的物質結構,過去的事件、很久以前做出的決定、久已形成的價值觀念等,都繼續(xù)存活下來并且散發(fā)著影響?!?/p>

正是為了充分認識到城市環(huán)境與在建構城市環(huán)境的過程中人的作用,作為城市生態(tài)學的學習者,我們于xx年4月5日進行了一次位于北京西北郊的實習。

一、實習概況

我們于早晨8:00從北大逸夫二樓前出發(fā),經過光華樓、圖書館、燕南園、李大釗銅像、蔡元培銅像,到達未名湖南岸,看到翻尾石魚,出北大西門,穿過蔚秀園、承澤園、海淀公園、柳浪莊、北京城市綠化隔離帶,到達頤和園南如意門,觀看門外的京密引水渠,之后從頤和園南如意門進入頤和園,到達昆明湖南岸,沿西堤到達萬壽山和東宮門,結束實習。沿途就綠化、建筑等自然和人文景觀做了一定的調查,獲得了一定的資料,也得出了一些自己的思考和結論。

二、實習內容及分析

1、關于一條有爭議的路

走進北大東門,可以看到的是一條寬闊筆直的大路。作為北大少有的幾條寬闊筆直的大路之一,它是一條爭議頗多的路,路邊整齊的人工保養(yǎng)得很好的草坪宣告著現(xiàn)代化和國際化的全新的北大。這條路周圍集聚著北京大學比較現(xiàn)代化的建筑群——理科一號樓、二號樓、逸夫一樓、逸夫二樓、逸夫苑、理科教學樓等等。而在這條路的盡頭又是富有傳統(tǒng)韻味的仿古式樓群。很多人認為,路面的寬闊與筆直與周圍建筑的仿古式屋頂不大協(xié)調。除了整齊的人工草坪,路的兩面是栽種得整齊得近乎過分的小樹,而路的盡頭則是生長多年的高大而遮蔭的大樹,不協(xié)調的感受更加強烈。這大概就涉及到了所謂的“視覺適應性”。在很多時候,我們很少考慮特定的環(huán)境,只是單純地去套用一種種看上去很好很先進的模式,而忽略了特定環(huán)境對建筑等人為設施的'特殊要求。

也許這也是規(guī)劃中的一個問題。就如同北大校園中隨處可見的新式建筑與老式建筑的交相輝映,也許不能算是完美的選擇。

2、校園里的世外桃源——燕南園

燕南園是北京大學燕園眾多園林中較小的一個,園中只錯落著十幾幢精致雅潔的二層小樓和平房小院,這里是北大教授一個住宅區(qū)。人們常說,“北大的名教授不一定都住在燕南園,但燕南園住的都是名教授”。單說50年代,燕南園里就住著馬寅初、湯用彤、周培源、馮友蘭、朱光潛、陳岱孫、侯仁之、林庚諸先生,后來又搬進來王力、魏建功等先生。冰心女士執(zhí)教燕京大學的時候也曾經在此生活過。這足以反映其內涵的深厚與文化積淀了。燕南園中獨立的住宅模式正是老教授們學術研究的理想環(huán)境。正如一位老教授在接受采訪的時候指出,盡管略顯

古老,自己也不會想到要去改變房子的老式格局,有一個原因是,盡管很多書都捐給了圖書館,家里的藏書也導致裝修的不便。然而更加關鍵的一點——老房子的格局是一種可以使人安下心來讀書治學的環(huán)境。多年的積淀,已經使這個小小的園子充滿了書香之氣……那么,除了書香,對于久在這里居住的人們來說,它又意味著什么呢?在實習過程中接受采訪的主要是60歲以上的老人,在這里居住時間都超過了35年。他們普遍認為,燕南園有著良好的居住環(huán)境,首先它位于一個臺地上,地勢比周圍都高,這是一個良好的地理環(huán)境。

而其間各色的植物,又為園子提供了一個協(xié)調的生態(tài)環(huán)境。作為極具特色的住宅園林,燕南園吸引著各方來客,清華大學建筑學院的師生還曾經在此寫生,研究其建筑特色。然而燕南園也有其不足之處。被采訪者普遍指出的有以下幾點:其一是來游覽觀光的人群打破了原有的寧靜和潔凈,過路的汽車揚塵和制造噪音,給園內的環(huán)境帶來了很大程度的破壞。其二是公廁的問題。公廁占用的土地是過去孩子們的游戲場,而由于疏于管理,公廁的建設不僅消滅了孩子的游樂,也對環(huán)境造成了很大的影響。其實在燕南園中,每戶獨立的住宅中都有獨立的衛(wèi)生設施,公廁的設立只是為園外小商小販提供了便利。作為北大校園中少見的幾個室外公廁之一,它的設立自然有其道理,然而選址在富有文化底蘊和深厚內涵的燕南園,選址在老教授們讀書治學的燕南園,或許并不是很合理。其三是辦公與住宅的矛盾。正如一位被采訪者指出,燕南園中有的住宅已經被學校劃歸某些行政機構,行政機構的辦公進一步打破了園子的寧靜,不能不引起深思。燕南園的風韻,代表的正是北大風韻的一部分,是治學的風范和怡然的性情。它的完整,是北大的不可分割的一分。也許,它的寧靜不應該遭到打破和窺伺……

寫報告經驗74人覺得有用

實習報告這類東西,說起來挺重要,但很多人一提筆就發(fā)怵。寫的時候得先搞清楚目的,是為了匯報情況還是為了總結經驗,這決定了寫法。要是單純匯報,就直奔主題,把事情經過說清楚就行。比如說去城市里做生態(tài)調研,先說下出發(fā)前的任務安排,到了地方之后看到什么了,用了什么方法,最后得出什么結論。

記得別光顧著記流水賬,得有點分析在里面。像我在某次實習時,去了一個公園考察植被分布,當時記錄了不少數(shù)據,后來整理的時候就琢磨為什么有的地方植物長得好,有的地方就不行。可能是土壤不一樣,也可能是光照時間有差別。這一分析,報告就有深度了。

不過寫的時候也別太復雜,該簡潔的地方就得簡潔。像一些專業(yè)術語,不是特別必要的話就別堆砌。像“生態(tài)系統(tǒng)平衡”這種詞,能用通俗點的說法替代最好。我有個同事寫報告時,老愛用那些高大上的詞,結果自己都快把自己繞暈了。

格式也不能亂。標題什么的得標清楚,不然看的人摸不著頭腦。我見過有人寫報告,正文前面突然插個附錄,看得人一頭霧水。其實附錄應該放在后面,就像飯后甜點一樣,最后再端出來。

不過有時候寫著寫著會跑題,這個要注意。比如本來是寫環(huán)境調查的,寫著寫著就開始感慨城市的發(fā)展變化了。這也不是不行,但最好留到最后再說,不然容易喧賓奪主。我記得一次寫報告,本來想說下空氣質量改善的情況,結果越寫越帶勁,差點忘了主題。

引用資料的時候也要小心,別隨便搬別人的成果說是自己的。有一次我發(fā)現(xiàn)同事的報告里抄了網上一篇文章,雖然改動了一點點,但還是被領導發(fā)現(xiàn)了。這事兒給我印象挺深的,以后寫報告都特別注意這一點。

寫完之后最好多檢查幾遍,尤其是數(shù)字和日期這類關鍵信息。我曾經寫過一份報告,最后發(fā)現(xiàn)日期寫錯了,害得整個報告都要重改。還有就是標點符號,有時候少了個逗號或者多了個句號,看起來就很不專業(yè)。

【第6篇】城市生態(tài)學人與環(huán)境實習報告怎么寫2300字

城市生態(tài)學人與環(huán)境實習報告

優(yōu)點:作者認真概括了實習每一個片斷,并通過查找相關的資料補充和豐富實習內容,所引用的材料基本適當。并在此基礎上,引出3個專題進一步論述,行文有的放矢,重點基本突出。不足:引用的材料在文章重未經消化,仍呈資料狀態(tài),缺乏明白的說服力。

城市生態(tài)學實習報告鄧一婷引言人與環(huán)境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。無論過去、現(xiàn)在還是未來,人類總是在不斷地改造環(huán)境,創(chuàng)造不僅使用,而且美觀的環(huán)境空間。城市所意味的,不僅僅是建筑、街道、商店等人工建構物的堆積,而蘊涵著在諸多功能性設施及硬質景觀相伴下的社會文化、經濟、政治和城市居民多姿多彩的生活。從外在的視覺影像來看,城市是由其平面結構、天際輪廓、各色建筑、街市設施、區(qū)域地標、開放的空間、植栽園林及穿梭不定的交通工具所構成,然而這些都是城市人在選擇和被選擇的行為方式下形成的物質形態(tài),其間蘊涵著深厚的自然法則、社會心理、人文情感及歷史滄桑。

20世紀著名的城市學和建筑學學者劉易斯·芒福德在其代表性著作《城市發(fā)展史》中指出:“如果城市所實現(xiàn)的生活不是它自身的一種褒獎,那么為城市的發(fā)展形成而付出的全部犧牲就將毫無代價。無論擴大的權力還是有限的物質財富,都不能抵償哪怕是一天喪失了的美、歡樂和親情的享受?!薄爱斘覀兟接诔鞘兄袝r卻可發(fā)現(xiàn)這種現(xiàn)象是無初步在的,周圍的建筑物仿佛能夠講話、能夠行動,正像居住在其中的居民一樣;而且通過城市的物質結構,過去的事件、很久以前做出的決定、久已形成的價值觀念等,都繼續(xù)存活下來并且散發(fā)著影響?!?/p>

正是為了充分認識到城市環(huán)境與在建構城市環(huán)境的過程中人的作用,作為城市生態(tài)學的學習者,我們于xx年4月5日進行了一次位于北京西北郊的實習。

一、實習概況

我們于早晨8:00從北大逸夫二樓前出發(fā),經過光華樓、圖書館、燕南園、李大釗銅像、蔡元培銅像,到達未名湖南岸,看到翻尾石魚,出北大西門,穿過蔚秀園、承澤園、海淀公園、柳浪莊、北京城市綠化隔離帶,到達頤和園南如意門,觀看門外的京密引水渠,之后從頤和園南如意門進入頤和園,到達昆明湖南岸,沿西堤到達萬壽山和東宮門,結束實習。沿途就綠化、建筑等自然和人文景觀做了一定的調查,獲得了一定的資料,也得出了一些自己的思考和結論。

二、實習內容及分析

1、關于一條有爭議的路

走進北大東門,可以看到的是一條寬闊筆直的大路。作為北大少有的幾條寬闊筆直的大路之一,它是一條爭議頗多的路,路邊整齊的人工保養(yǎng)得很好的.草坪宣告著現(xiàn)代化和國際化的全新的北大。這條路周圍集聚著北京大學比較現(xiàn)代化的建筑群——理科一號樓、二號樓、逸夫一樓、逸夫二樓、逸夫苑、理科教學樓等等。而在這條路的盡頭又是富有傳統(tǒng)韻味的仿古式樓群。很多人認為,路面的寬闊與筆直與周圍建筑的仿古式屋頂不大協(xié)調。除了整齊的人工草坪,路的兩面是栽種得整齊得近乎過分的小樹,而路的盡頭則是生長多年的高大而遮蔭的大樹,不協(xié)調的感受更加強烈。這大概就涉及到了所謂的“視覺適應性”。在很多時候,我們很少考慮特定的環(huán)境,只是單純地去套用一種種看上去很好很先進的模式,而忽略了特定環(huán)境對建筑等人為設施的特殊要求。

也許這也是規(guī)劃中的一個問題。就如同北大校園中隨處可見的新式建筑與老式建筑的交相輝映,也許不能算是完美的選擇。

2、校園里的世外桃源——燕南園

燕南園是北京大學燕園眾多園林中較小的一個,園中只錯落著十幾幢精致雅潔的二層小樓和平房小院,這里是北大教授一個住宅區(qū)。人們常說,“北大的名教授不一定都住在燕南園,但燕南園住的都是名教授”。單說50年代,燕南園里就住著馬寅初、湯用彤、周培源、馮友蘭、朱光潛、陳岱孫、侯仁之、林庚諸先生,后來又搬進來王力、魏建功等先生。冰心女士執(zhí)教燕京大學的時候也曾經在此生活過。這足以反映其內涵的深厚與文化積淀了。燕南園中獨立的住宅模式正是老教授們學術研究的理想環(huán)境。正如一位老教授在接受采訪的時候指出,盡管略顯

古老,自己也不會想到要去改變房子的老式格局,有一個原因是,盡管很多書都捐給了圖書館,家里的藏書也導致裝修的不便。然而更加關鍵的一點——老房子的格局是一種可以使人安下心來讀書治學的環(huán)境。多年的積淀,已經使這個小小的園子充滿了書香之氣……那么,除了書香,對于久在這里居住的人們來說,它又意味著什么呢?在實習過程中接受采訪的主要是60歲以上的老人,在這里居住時間都超過了35年。他們普遍認為,燕南園有著良好的居住環(huán)境,首先它位于一個臺地上,地勢比周圍都高,這是一個良好的地理環(huán)境。

而其間各色的植物,又為園子提供了一個協(xié)調的生態(tài)環(huán)境。作為極具特色的住宅園林,燕南園吸引著各方來客,清華大學建筑學院的師生還曾經在此寫生,研究其建筑特色。然而燕南園也有其不足之處。被采訪者普遍指出的有以下幾點:其一是來游覽觀光的人群打破了原有的寧靜和潔凈,過路的汽車揚塵和制造噪音,給園內的環(huán)境帶來了很大程度的破壞。其二是公廁的問題。公廁占用的土地是過去孩子們的游戲場,而由于疏于管理,公廁的建設不僅消滅了孩子的游樂,也對環(huán)境造成了很大的影響。其實在燕南園中,每戶獨立的住宅中都有獨立的衛(wèi)生設施,公廁的設立只是為園外小商小販提供了便利。作為北大校園中少見的幾個室外公廁之一,它的設立自然有其道理,然而選址在富有文化底蘊和深厚內涵的燕南園,選址在老教授們讀書治學的燕南園,或許并不是很合理。其三是辦公與住宅的矛盾。正如一位被采訪者指出,燕南園中有的住宅已經被學校劃歸某些行政機構,行政機構的辦公進一步打破了園子的寧靜,不能不引起深思。燕南園的風韻,代表的正是北大風韻的一部分,是治學的風范和怡然的性情。它的完整,是北大的不可分割的一分。也許,它的寧靜不應該遭到打破和窺伺……

寫報告經驗65人覺得有用

城市生態(tài)學的實習報告主要是記錄學生在實習期間觀察到的現(xiàn)象、分析的結果以及得出的結論。這類報告通常需要結合理論知識與實踐體驗,因此在撰寫時要特別注意細節(jié)。

一開始,你需要明確報告的目的和背景。這部分可以簡要介紹實習的地點、時間,還有參與人員的基本情況。例如,“這次實習是在某大學的生態(tài)園進行,時間為兩周,由三十名同學組成團隊共同完成?!边@樣能讓讀者迅速了解報告的整體框架。

接著,描述實習的具體內容。這里可以詳細寫出每天的主要活動,比如測量植物的生長狀況、記錄土壤濕度變化等。記得使用專業(yè)術語,如“通過gps定位儀確定樣本區(qū)域的位置坐標”,這會讓報告顯得更加正式。不過有時候可能會忘記標注某些設備的具體型號,這就需要后續(xù)檢查時補充完整。

然后就是數(shù)據分析部分。這一塊兒是報告的核心,需要展示收集的數(shù)據,并用圖表輔助說明。如果數(shù)據量大,可以考慮制作表格來呈現(xiàn)。不過有時候由于手誤,可能在填寫數(shù)據時出現(xiàn)了小錯誤,比如數(shù)字單位漏標之類的小問題,這時最好重新核對一遍確保無誤。

最后別忘了提出建議。基于實習過程中發(fā)現(xiàn)的問題,給出改進措施。比如,“針對園區(qū)內植被覆蓋率低的情況,建議增加耐旱植物種類,同時加強灌溉系統(tǒng)的維護?!?/p>

整份報告撰寫完成后,務必多次校對,確保沒有遺漏重要信息或者存在明顯的錯誤。畢竟,一份詳實準確的報告不僅能反映個人的學習成果,也是對未來工作的有力支撐。

城市生態(tài)個人實習報告怎么寫(精選6篇)

城市生態(tài)個人實習報告怎么寫?做一份實習報告其實挺講究的,特別是關于城市生態(tài)這類主題,需要把看到的、學到的都整理清楚。開頭部分得先把實習的基本情況交代一下,比如時間地點,還有負責的老師是誰,這樣顯得正式。當然,如果記不太清具體日期也沒關系,大致說個時間段就行,畢竟不是考試。
推薦度:
點擊下載文檔文檔為doc格式

相關城市生態(tài)信息

  • 北大學生城市生態(tài)學實習報告(四篇)
  • 北大學生城市生態(tài)學實習報告(四篇)82人關注

    優(yōu)點:行文樸素,結構清晰;有觀察,有評述,有自己的觀點,全文沒有出現(xiàn)大的不足。缺點:稍嫌平淡,個別地方(杜仲樹)等處有些離題。城市生態(tài)實習報告一、實習概況1. 實習目的:通 ...[更多]

  • 城市生態(tài)個人實習報告(十五篇)
  • 城市生態(tài)個人實習報告(十五篇)76人關注

    城市生態(tài)個人實習報告一、實習概況1.實習目的:通過自己的所見所聞,以及同當?shù)鼐用窕蚬珗@游客的交流,增進我們對于城市生態(tài)系統(tǒng)的基本要素、城市人與環(huán)境關系的認識,以 ...[更多]

  • 3600字城市生態(tài)學實習報告(十五篇)
  • 3600字城市生態(tài)學實習報告(十五篇)69人關注

    3600字城市生態(tài)學實習報告范文前言:校園生態(tài)系統(tǒng)是城市生態(tài)系統(tǒng)的一個子系統(tǒng),通過校園生態(tài)系統(tǒng)的調查分析,理解城市生態(tài)系統(tǒng)組成的復雜性及各生態(tài)各要素之間相互的影 ...[更多]

  • 城市生態(tài)學實習報告實習報告(四篇)
  • 城市生態(tài)學實習報告實習報告(四篇)67人關注

    3、蘋果園的變遷靜園草坪著名的靜園草坪過去是一片蘋果園,作為草坪,它取代的是過去的東草坪的地位。曾經的東草坪就在現(xiàn)在的新圖書館的位置,它曾經是很為學生們所喜 ...[更多]

  • 城市生態(tài)課實習報告(三篇)
  • 城市生態(tài)課實習報告(三篇)66人關注

    城市生態(tài)課實習報告目錄:1實習概況2實習記錄3分析與討論4實習心得5參考書目6對實習的建議1實習概況:1.1 實習目的:增進對于城市生態(tài)系統(tǒng)的基本要素、城市人與環(huán)境關 ...[更多]

  • 城市生態(tài)實習報告匯報(十五篇)
  • 城市生態(tài)實習報告匯報(十五篇)58人關注

    城市生態(tài)實習報告匯報范文一、實習概況1. 實習目的:通過自己的所見所聞,以及同當?shù)鼐用窕蚬珗@游客的交流, 增進我們對于城市生態(tài)系統(tǒng)的基本要素、城市人與環(huán)境關系的 ...[更多]

  • 城市生態(tài)學實習報告精選(精選7篇)
  • 城市生態(tài)學實習報告精選(精選7篇)47人關注

    城市生態(tài)學實習報告范文精選人與環(huán)境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。無論過去、現(xiàn)在還是未來,人類總是在不斷地改造環(huán)境,創(chuàng)造不僅使用,而且美觀的環(huán)境空間。城市所意味的,不僅僅 ...[更多]

  • 城市生態(tài)實習報告(十五篇)
  • 城市生態(tài)實習報告(十五篇)43人關注

    李韻然 002130312003.4一、實習概況1. 實習目的:通過自己的所見所聞,以及同當?shù)鼐用窕蚬珗@游客的交流, 增進我們對于城市生態(tài)系統(tǒng)的基本要素、城市人與環(huán)境 ...[更多]